观点:中国特色的NFT“数字藏品” 会成功吗-区块链
吴说作者
本期的编辑
最近,以腾讯、阿里巴巴为首的旗下NFT平台在与相关监管部门沟通后,相继删除了NFT相关字体,改名为“数字收藏”。
10月31日,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盟与中国美术学院、浙江杭州网络公证处、央视动画集团、湖南省博物馆、蚂蚁集团、京东科技、阿里拍卖、腾讯云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《数字文创行业自律公约》。 具有中国特色的NFT模式开始形成。 包含11个项目共识,分别是:赋能实体经济、弘扬民族文化、促进行业发展、坚持原创正版、保证价值支撑、保护消费者权益、控制连锁联盟技术、消灭虚拟货币、防范投机和金融化风险、
NFT没有受到统一的监管,对国内行业来说是幸运的。 但是,这样有中国特色的NFT会成功吗? 我们不知道,但至少,它和现在西方世界的NFT逻辑完全不同
第一,推动逻辑。
今年NFT热潮形成的核心原因,仍然是加密行业的逻辑,形成了不断交易的市场平台,产生了NFT的社区和交易者,所有这一切背后都有着快速获取的利益。 交易利润仍然是NFT流行的中心原因。 OpenSea的总交易量已经突破100亿美元,日交易量稳定在5000万美元左右。 参加者大多是为了盈利而不是收藏。
中国式的“数字收藏”要求“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数字文学创作作品的价格恶意炒作”,也不知道能否放开交易(阿里连锁持有180天后),也难以参加拍卖。
第二个是可靠的逻辑。
NFT得到主流认可的第二个原因是,中心化的公共链条给数字艺术品带来了切实的权利和流转,使得数字艺术品的收藏成为可能。 正因为数字收藏容易复制和侵害,区块链看起来更有价值。 为了确保NFT的所有权确认,大部分NFT会选择去中心化的以太坊公共链,而不是其他中心化程度较高的公共链。 国内的数字收藏基于腾讯、阿里等旗下的联盟链,只是形成区块链的形式,所以确实的权利本质上说不上来,消除了作为收藏的意义。
三是参与创作逻辑。
在传统的NFT网络中,任何人都可以在OpenSea上创建和上传,拥有加密货币钱包的用户可以直接参与购买和交易。 但是,对中国的机构来说,完全自由、开放的创作和参与、交易是不可能的,必须接受审查,国际NFT社区和生态也很难接受。
第四,本地IP。
NFT的成功具有偶然性,包括CRYPTOPUNKS、bored ape yacht club (丧猴)等原生NFT头部IP的形成,以及大量原生腰部IP的牵引,如生成艺术(Art Blocks )、NFT DK (NFT DT DT DT )等。 相比之下,中国特色的数字收藏目前没有独立原生的NFT IP和形象,多为明星、游戏乃至企业广告推广的从属物,营销味道很强。
综上所述,中国特色的数字收藏和西方传统的NFT,在基础逻辑和整体生态上有很大不同。 我们不能判断它将来是否成功,但一定是完全不同的路线。 相比之下,那些已经出海经验丰富、整体水平优秀的中国游戏工作室,更容易在以海外为中心的连锁游戏竞争中创造出天地。